“单子”之维——一种新的超绝哲学的诞生 学术讲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1-11浏览次数:450


        12月14日周四,中山大学钱捷教授在伟德betvlctor体育官方网站做了名为《“单子”之维——一种新的超绝哲学的诞生》的学术讲座,主要介绍了他所著的即将出版的《超绝发生学原理》第二卷上册。

\


       讲座一开始,钱捷教授总体介绍了自己三卷本的《超绝发生学原理》。已出版的第一卷是《超绝发生学原理》的导论,主要说明什么是超绝哲学(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而即将出版的第二卷最为核心,在第一卷的指引下力图寻找一种完备的超绝哲学体系,分为上下两册,上册阐述概念基础,下册阐述人格原理。超绝哲学是回答人类对本源和认识根据的追问的一种哲学,钱捷教授认为本体论和认识论到最后都是一个问题:必须是一个自持式的问题、语义上闭合封闭的问题。也即在寻找本源时势必包含人类自己认识的根据,而认识只能为自己奠基。所以超绝哲学是一种在为自己奠基的同时为别人奠基的哲学。钱捷教授在第一卷得出两个反潮流的命题:一、本真的哲学只能是超绝哲学。因为能达到哲学“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断追问的目的的只能是超绝哲学。二、完备的超绝哲学只能是超绝发生学。如果要在前人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备的超绝哲学,为知识奠基的哲学,它需要是一个演绎的系统,本身必须是无前提的。这种无前提就是本源的直观。钱捷教授认为如果实现这些,超绝哲学就将实现三个基本特性:奠基性,内在性和构成性。
       
       然后钱捷教授重点介绍了第二卷上册的内容,即整个演绎系统。他认为建立超绝发生学的概念基础的第一步是确定本源明见性。钱捷教授从胡塞尔还原中的本质变换出发,发现不能达到经验概念的本质而只能达到数学概念的本质。所以不能用经验概念的本质作为基础,真正能作为基础的恰恰是这个本质变换本身。而数学本质——群,是这种本质变换的产物。事实上,这种在数学上以群体现出来的东西就是一种对称性,所以,所谓本源明见性就是本源的对称性。由此钱捷教授确定了本源的直观,那就是自身区分着的绝对对称性,也叫做超绝意识;也得出了超绝发生学的第一条原理,也称为超绝意识的存在性原理:绝对对称性必须自身区分。

       钱捷教授从第一条原理中得出两对四个概念:广延和绵延、倾向与质素。他认为绝对对称性也是一种绝对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类的思维无法穷尽的,因为类的思维就是分割,而连续性无限可分。因此,当绝对对称性自身区分时就会出现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绵延,它是对本源的不确定性的直观。绵延是关于绝对对称性的区分,而广延是关于区分的绝对对称性。同时呈现于绵延和广延的还有倾向与质素。倾向是针对绝对对称性的区分,质素是针对区分的绝对对称性。这四个概念构成了超绝意识的基本内容。
     
       在钱捷教授的体系中,这四个概念是最初的直观性内涵,它们分别相互作用,产生本源的时空和本源的质能,这二者合起来就是动觉。动觉自身的内化与外化分别产生了运作元与感觉元。这二者再与动觉分别结合产生形式与质料;形式与质料相互作用产生动体。动体中有六种元素,分别是逻辑元素、感觉元素、数学元素、时空元素、规律元素和物质元素。形式中的运作元对质料中的感觉元发生作用,产生逻辑元素,以此类推,类似的相互作用就能产生以上六种元素。最后,形式中的动觉与质料中的动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是主动感和被动感。因此,动体包括六种元素和主动、被动感。到了此时动体有一种自觉的功能,因此六个元素就分别成了直观,同时动体也就成了“自我”。基于对称性与区分性的对立统一,不断有新环节发生。这样一个规律,钱捷教授称为超绝意识的构成性原理。发展的环节都是以内部的区分性与对称性的对立统一作为动力。环节的不断构成,就是超绝意识的自我显现。
 
       自我中所包含的六种直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个体及属于其的世界。这样的个体有无限多种,其中有一部分可以称为人格。人类就是这样的个体,都是超绝意识自我显现的某一阶段的产物。人格区别于其他个体的地方在于他有反思能力,这就成为超绝意识自我显现也即理性的自我证成的前提。而有趣的是,人格的出现又是超绝意识自我显现的结果。
 
       钱捷教授认为自我是超绝意识的现实化,而现实的自我因其诸直观而运作;运作着的自我就是灵魂。灵魂因此包含了意向运作和意向对象的机制,这是超绝意识显现到自我才出现并在灵魂中实现的。这个机制的出现使得整个进程由直观的层面进展到认知层面。其结果是个体及其世界的构成。个体(也即人格)由心灵和身体组成;同时构成的是形式(数学)与质料(经验)的世界。这样从开端到个体世界构成的整个过程就是超绝意识的自我显现,大体有六环节:1、作为绝对对称性自身区分的超绝意识。2、本源的时空与混沌。3、形式与质料相互作用。4、动体。5、动体自觉达到的自我。6、运作的自我作为灵魂产生认知性的作用,形成人格和世界。到此还有一个交互主体性问题,即他者从何而来?
 
       钱捷教授认为要解决他者问题,就需要进入下一阶段——超绝意识自我显示的反思内省阶段。从个体世界的构成开始,超绝意识就进入了这一阶段。

       由于超绝意识或自身区分着的绝对对称性的本源性,最后构成的个体及世界必定是复多的,无限多的个体世界构成了一个连续统。由于每一个个体和世界都是由自我或者灵魂而来,所以自我必定也是复多的,这种复多的自我就称为“单子”。个体必定是复多的,因为如果不是复多的就打破了绝对对称性,他者就由此而来。单子与单子之间有区别,在于动体的自觉强度不同。每一个单子内部实现了自觉强度从无限小到其固有值的变化;但是单子里面还潜在地包含了从固定值到无限大的情况,但这不是现实性,只是可能性。

       每个个体世界中充满了一切其他个体在其中的投影。特别地,这个个体自身也被投射到了这个世界中。所有个体成了这个世界的表象,钱捷教授称为认知性个体。与之相对的,这个世界所属的那个个体本身,钱捷教授称为自我--个体。自我和灵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是自我--个体,它通过认知构成了它的世界。这个世界中质料的对象都是这个世界的表象,它们都是一个个单子在这个世界中的投影;而且通过认知我也将我自己构成为与这些表象相类似的表象。其他的表象构成为认识论上的客体,我自己的表象构成为主体。主体与客体是平等的,主体也能被当做客体,主体可以认识自己。

       属于认知层面的个体处于度量时间之中,而属于直观层面的自我或者灵魂则不在时间之中。所以,认知性的个体是有寿命的,个体的寿命不可能是无限的,否则将与单子的复多性相冲突而最终违背区分着的绝对对称性。任何一个世界既然都是某个个体的世界,则必与该世界共存亡。但由于超绝意识这个本源存在着永恒的世界态,所以,如果属于某一个单子的世界消失了,而这个世界态却还在。同时,个体虽然生也有涯,但所属的单子却无涯。那么有涯和无涯如何协调呢?轮回。所以个体的生死不过是在诸世界态之间转换。

       个体因为所对应的单子的自觉强度而有等级差别,单子的自觉强度体现在个体行为上,就是其行为与根源于绝对对称性的认知、实践和鉴赏法则的吻合性。个体经由灵魂的轮回或者向上或者向下。
 
       钱捷教授提到,认知、实践和鉴赏的法则依次从自我环节反溯到超绝意识,这将构成一个三段式的辩证圆圈。鉴赏是正题也是合题,认知是位于正题合题之间的反题,实践是克服反题的过程。若要使得这个过程成为自觉,则需要哲学启蒙,这个哲学的理想形态就是超绝哲学。
 
 
 
 
 
 
问答:

1、王南湜:钱老师的区分有点类似于黑格尔体系中使绝对知识发动起来的发动机似的东西,没有区分无法发动,如何从绝对对称性、连续性引出区分,希望就区分再多解释一下。   

       钱捷教授:既然绝对对称性的自身区分是一种本源的直观,那么我们的心灵是能以某种方式去“看到”的。只要我们动了一个念头,思考、感知或者欲望时,我们就在区分了,这个逻辑类似笛卡尔“我思”的逻辑。

2、谢永康:作为一个单子,我是如何知道别人也是作为一个单子而不仅仅是影像存在的?    

       钱捷教授:在认知层面的我并不孤独,孤独的我是形而上学层面,而恰恰只有借助形而上学的我,也就是追寻到超绝意识的我,才能够反过来从超绝意识去反推出这个世界存在的复多的单子的表象是必然的,即每一个表象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单子。因为如果不是复多的话,将会违背本源的明见性。所以这个理由不是经验性的,不是我见到别的和我类似的东西我就说存在他者,他者的经验来源是不可靠的。而超绝发生学是先天的,验前的,我称之为本质发生学,是纯的演绎,以此知道他者的复多性。

3、钟汉川:既然都是影像,那人跟物的区别在哪里?   
       
       钱捷教授:物也是单子,哪怕是一个石头一个原子,我在这点与莱布尼茨没有区别。最大的区别是,莱布尼茨的单子作为设定是从最高的单子上帝那里来的,但他没有解决几个问题,首先最高的单子居然本身也是单子,单子分裂成了创造物和被创造物,这不能说明上帝如何创造出这样的单子。而我这里从本源的明见性到自我及单子的复多性,是一路纯粹的推理。

4、余君芷:还原作为方法如何成了本体论的东西?   

       钱捷教授:这样一种达到本质的方法,它必须本身就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举数学为例,比如数学归纳法,它就是一种本质直观,是一种连续性的直观,或者说群的直观。所以数学归纳法反应的是作为自然数本质的实在,直观性的实在。

5、安靖:在康德那里我们就不会说广延是连续的东西,因为任何在广延层面可以被思考的东西都是离散的或间断的,被划分的事实已经证明被划分的东西是离散的东西。如何回应这种说法?

       钱捷教授:有个很好的例子能够说明为什么这种绝对对称性能够体现成连续性,那就是二律背反。如果用量的范畴也就是知性范畴去思考空间,我们就会矛盾,我们不能说整体的空间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因为用量的范畴去思考空间这样的对象是永远不可能完备的。但是康德也说在直观情况下对空间的认识可以是完备的,例如我们能看到整个线段,它不是由部分组成,因为一旦由部分组成那就是用量的范畴去看这个空间,这样一段空间是连续统。康德的这段文本正好支持了我的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