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笔墨担当】主讲人:霍春阳教授 | 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绘画意象造型艺术人才培养”公开讲座第03期

发布者:宋媛发布时间:2017-12-12浏览次数:220

2017-12-03    伟德betvlctor体育官方网站书画艺术与美学研究中心


2017121日下午,“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伟德betvlctor体育官方网站中国绘画意象造型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系列公开讲座”邀请霍春阳教授,面向项目学员、伟德betvlctor体育官方网站全体师生及社会各界,举办了题为《中国画的笔墨担当》的讲座。讲座由项目负责人尹沧海教授主持。

  

 

  

 

  

讲座中,霍春阳教授首先回顾了近百年来中国画的历程。随着西学东渐,美术界出现了一股以西方绘画改造中国画的浪潮。期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如今看来仍有其偏颇之处。中西绘画在文化意识上是有着明显差异,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道观影响下,中国绘画始终追求一种素朴、博大、恒一的“艺同于道”的境界。这与受进步主义思潮影响,一味地求变革,流派更迭明显的西方绘画是不同的。因此理解、认识中国绘画,就必须认知天地之道,而理解天地之道就是把握“阴阳”、“刚柔”、“动静”、“虚实”,这些哲学范畴也是考察中国画中最为根本的审美标准。

  


  

霍教授指出,画家对于天地大道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对于笔墨语言的理解,或者说笔墨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天地大道的表达。譬如古人认为笔墨应当“刚柔相济”,其中就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天道体验。“刚柔相济”具体到绘画中就是“骨法用笔”,就是“力”的传达。如何通过线条中轻重缓急的变化传达力量、表达性情,是一个画家的思想、学识的体现。

其次,霍教授论述了中国绘画中的形神观问题。中国画强调以情领形,以神造型,神遇迹化,情动而形移。因此,不可只张扬形姿,应赋予形以神韵,所谓“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过分强调形似会失掉中国画的本质。

  

 

  

霍教授认为,艺术家修养的高低决定着绘画作品境界的高低。静、朴素、中正既是人格修养的原则,也是中国画应有的境界。在心境修养上要情感不外溢,讲究平静,质朴、中和。在这种心境修养的基础上,艺术表达才能省其文采,以简约囊括丰富,做到既刚又柔,柔中有刚,在诸种对立因素中叩其两端,辩证统一,达到中正的审美境界。当然,境界的达成需要经历不断地学习,将认知与实践结合起来使之双向互动。霍教授将中国画的境界分为“物镜”、“情境”、“意境”三个阶段,这是一个从物我两化、景随情运,到中正平和、心存大象的递进层次。

讲座最后,霍教授分析了米友仁、董源、吴镇、倪云林、査士标等古代大师的经典作品,再次重申了静、朴素、中和是艺术与人生的基本原则,并回答了项目学员与现场观众的提问。

  


  

在结束语中,讲座主持人尹沧海教授谈道:任何一个时代,人的精神世界都受到竞争与物欲的干扰,而艺术恰恰是对于人的精神的净化,使精神复归于平静。对中国绘画的理解,应该站在对人类终极关怀的高度,葆有东方文化所特有的精神和使命感,这样才能认识到中国画的本质与规律,使中国画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